六月份水產養殖病害預測預報
6月份,全國進入初夏時節,氣溫的快速升高和頻繁的降雨對水產養殖影響較大。這一時期,水產養殖動物生長迅速,攝食旺盛,使池塘中殘餌和排泄物增多,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而今年頻繁的暴雨等極端天氣造成養殖池塘溫度劇烈變化和水質下降,易使養殖動物產生應激反應,導致病害發生與流行。這一時期不僅要關注常見多發的細菌性疾病和寄生蟲病,同時要高度關注一些病毒性疾病可能對水產養殖造成的重大危害。
1、草魚出血病
主要危害草魚魚種。當水質惡化,水中溶氧偏低,透明度低,水中總氮、有機氮、亞硝酸態氮和有機物耗氧率偏高,水溫變化較大,魚體抵抗力低下,易使草魚出血病流行。發病水溫20℃~30℃,25℃~28℃最易發病。各草魚主養區需重點防控。
2、鯉浮腫病
病原為鯉魚浮腫病毒,水平傳播是其主要傳播途徑。主要危害鯉和錦鯉,發病水溫為7℃~28℃,發病急,死亡率高,臨床癥狀為昏睡、凹眼、爛鰓、皮膚潰爛等,與錦鯉皰疹病毒病癥狀極其相似。各鯉和錦鯉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3、錦鯉皰疹病毒病
由皰疹病毒引起的一種發病快,感染率和死亡率高的疫病。主要危害鯉和錦鯉,發病適宜水溫23℃~28℃,水溫25℃左右易暴發,死亡率高達80%~100%。主要通過水平傳播。各鯉和錦鯉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4、淡水魚細菌性敗血癥
也稱為暴發性出血病,是由嗜水氣單胞菌等細菌感染引起。發病的主要原因是水質不佳,致使病原菌、寄生蟲大量孳生。特別是高溫季節,造成魚池的氨氮、亞硝酸鹽含量很高,可誘發該病。突然大量換水或暴雨造成大量外源水進入可誘發疾病。
主要危害銀鯽、白鯽、團頭魴、鳊、鰱、鳙和鯉等多種淡水養殖魚類。此病在我國淡水養魚地區廣泛流行,流行季節長,發病率高。池塘、湖泊、水庫、網箱等水域均可發生此病。
5、細菌性腸炎病
是草魚、青魚的高發病,鯉、鳙等也有發生,從魚種至成魚都可受害。此病水溫18℃以上開始流行,25℃~30℃是流行高峰期。常與細菌性爛鰓病、赤皮病等并發,各草魚、青魚養殖區需重點防控。
6、車輪蟲病
主要危害海淡水魚苗、魚種,適宜水溫為20℃~28℃,各地區需重點防控。
7、錨頭鳋病
該病是由多種錨頭鳋寄生而引起的疾病。該病在魚種和成魚階段均可感染,在水溫12℃~33℃期間更易發病并可在短時間內引起魚種的暴發性死亡。
防控措施
1
餌料投喂是關鍵
( 1 ) 掌握投喂量:不同餌料日投喂量占魚蝦體重的比例如下:顆粒魚料為2.5%,膨化魚料為2%。每次保證所有魚蝦八分飽為佳。
( 2 ) 科學投喂:投喂飼料時,堅持做到定質、定位、定時、定量的“四定”原則和“少食多餐”原則。根據天氣、水質和魚體活動攝食情況靈活掌握投喂量。
( 3 ) 每周使用一天664或魚倍康功能性飼料,是防治魚病的有效途徑。
2
水質調節是保障
定期使用"超能底改片”改善底部,殺滅有害細菌,使水體溶氧、pH值等都保持在適宜的狀態。
定期用微生態制劑"好水寶”調節水質。定期充水換水,使養殖水體始終保持“肥活嫩爽”狀態,換水一定是抽取底層水體。
合理開動增氧機,使水體溶氧始終保持在5mg/L以上,保證水體充足的溶氧狀態!
當出現氨氮超標,魚不吃食,常浮頭等現象時,要高度重視,隨時增加溶氧,培藻改善水質。
3
魚病防治是基礎
要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法,全面做好魚病的預防工作,包括選放優質種苗、水體、餌料等。使用的工具等徹底消毒。
對癥下藥,安全用藥。發生魚病及時診斷,確定病因,選用高效低毒藥物治療。
6月份是水產養殖非常重要的時期,雷雨、悶熱天氣頻繁出現,池塘容易因缺氧而發生泛池,要加強日常管理,發現缺氧應及時采取開啟增氧機、加注新水等措施。暴雨過后,要密切注意池塘水質的變化,及時做好水質調控,保持養殖水體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