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多年前,孟子曾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2000多年后的今天,生產中心贛州公司的家人們立足崗位,在做好基礎工作的同時,不斷變革創新,智匯柯恩,實現了“魚”和“熊掌”兼得的佳績。那么問題來了,看官們肯定好奇這“魚”和“熊掌”到底指的是什么呢?這二者又是如何兼得的呢?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以前,贛州公司生產部六車間在放膨化玉米的時候,膨化料要經過配料秤、混合機、成品倉、縫包機、機械手碼垛等工藝流程,而成品打包時又要放出膨化料到一車間使用。所以,放膨化原料和成品打包這兩條線是無法同時進行的,必須停一條成品打包線,方可放出膨化原料。這樣不僅造成縫包線、編織袋等材料的浪費,還容易損傷碼垛機,降低了生產效率。在朱開明董事長及生產中心董偉祥總經理的指示下,設備技術高級工程師謝良全、生產部經理范敦華積極行動,結合生產實際,對膨化料倉進行了技改。如今,放膨化原料的同時,也能進行成品打包,生產效率大大得到了提高。
設備技術高級工程師謝良全告訴筆者:在朱董和董總的指示下,我和范經理到車間進行了實地查看,通過多次商討,最終確定了對膨化料倉進行技改。在溜篩上面增加了三通,在三通上面增加了溜管,使得膨化料不進入打包稱,而是通過提升機分級篩上的回粉管直接進入成品倉中,最后放入噸袋。這樣一來,既減少了縫包線、人工、編織袋、機械手的損耗,又提高了生產效率。
生產部經理范敦華向筆者說道:“一開始,謝良全高工提出在2號成品倉下面接一根管子,但考慮到如果在成品打包的話,還是要停下來才能放膨化料。后來,想到還有一個備用倉,經過這個備用倉不停下也可以放膨化料。為了節能降耗,我們除了購買了一些角鐵外,其余部件都是利用廢舊材料進行的技改。經過一個星期,技改完成了,經過測試,既不影響生產又可放膨化玉米,降低了膨化機的停機頻率,節約了縫包線及用電成本,同時也提高了放膨化原料的投料效率及生產效率。我們還打算將這個技改項目復制到一車間,在一車間實施放膨化高豆流程技改”。